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

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东北林大宋永明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封面文章 | 具有优异紫外耐受性且可循环利用的辐射制冷薄膜用于建筑节能

发布日期:2025-04-25    来源:云顶国际8588yd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近年来,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天气频发,建筑制冷能耗逐年攀升。辐射制冷是一种新兴制冷技术,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,增强建筑的热舒适性,还能显著降低建筑能耗,减少碳排放,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传统的聚合物基辐射制冷材料紫外耐受性差、循环利用率低,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长期稳定性和节能环保要求。

针对以上问题,云顶国际8588yd宋永明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氢化苯乙烯-丁二烯嵌段共聚物/乙基纤维素(SEBS-EC)辐射制冷薄膜。SEBS的共轭苯环结构和电子云离域效应赋予薄膜优异的紫外耐受性,薄膜还可以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(NIPS)实现多次循环利用。该薄膜的太阳反射率(0.25-2.5 μm)和红外发射率(8-14 μm)分别为0.94 和0.95,在户外测试中的制冷温度可达到10.6 °C,能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制冷能耗的节能效率为31%,为低碳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。

该研究以“Ultraviolet durable and recyclable radiative cooling covering for efficient building energy saving”为题,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terials Horizons。云顶国际8588yd博士后宋姗姗为第一作者,宋永明教授为通讯作者。

SEBS-EC薄膜的制备

该工艺的核心是通过溶剂与非溶剂的协同作用形成分级多孔结构,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:首先,将SEBS与EC按一定比例溶解于四氢呋喃(THF)中,形成均质的SEBS-EC/THF混合溶液。随后,向溶液中加入异丙醇(IPA)作为非溶剂,由于THF的沸点(66°C)显著低于IPA(82.6°C),在室温干燥过程中,THF快速蒸发导致溶液体系发生相分离,IPA以微米级液滴形式析出。微液滴蒸发后,在薄膜内部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级多孔结构。

图1. SEBS-EC薄膜的制备流程示意图

SEBS-EC薄膜的光学性质与辐射制冷机理

SEBS-EC薄膜优异的辐射制冷能力源自其独特的材料设计与微观结构(图2a)。多孔结构通过米氏散射效应显著提升了太阳光反射率,而EC中丰富的C-O-C键在8-14 μm大气窗口表现出强烈的红外吸收,从而增强了红外发射率。图2b的FT-IR光谱显示,690 cm−1和764 cm−1处为SEBS的特征峰,在1062 cm−1处为EC的C-O-C对称伸缩振动峰。反射率曲线表明,随着EC含量增加,薄膜在0.25-2.5 μm波段的太阳反射率稳定在94%以上,而发射率曲线显示EC的加入显著提升了8-14 μm波段的εMIR(图2e和图2f)。当EC含量为0.3 g时(SEBS-EC-2),薄膜的Rsol和εMIR分别达到0.94和0.95,展现了优异的光学性能,为其高效的辐射冷却能力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
图2. SEBS-EC薄膜的辐射制冷机理和光学性能(a:SEBS-EC薄膜辐射制冷机理示意图;b:SEBS-4薄膜和SEBS-EC-2薄膜的FT-IR光谱;c:SEBS-EC-2薄膜的XPS谱图;d:SEBS-EC-2薄膜的C1s高分辨率XPS谱图;e:不同EC含量的SEBS-EC薄膜的反射率曲线和发射率曲线;f:不同EC含量的SEBS-EC薄膜的Rsol和εMIR)

SEBS-EC辐射制冷性能测试

户外测试装置采用铝箔覆盖的聚苯乙烯泡沫箱实时监测空腔温度(图3b),并同时记录太阳辐照强度、湿度和风速(图3c和图3d)。结果表明,SEBS-EC-2薄膜可以实现10.6°C的降温,性能显著优于SEBS-4薄膜(6.8°C)(图3e)。理论计算表明,当非辐射传热系数为3 W·m−2·K−1时,薄膜日间净辐射冷却功率可达141.3 W·m−2(图3f)。在EnergyPlus 8.0中建立了建筑模型,计算中国34个典型城市的建筑能耗,年均制冷能耗降至429.4 KW·h(图3g),节能比例分布显示全国的平均节能率达31%(图3h),充分验证了该薄膜优异的辐射制冷能力和应用潜力。

图3. SEBS-EC薄膜辐射制冷性能及节能评价(a:SEBS-EC薄膜的图片;b:户外测试装置示意图;c:太阳辐射强度;d:湿度和风速;e:空腔实时温度;f:SEBS-EC-2薄膜的理论净辐射冷却功率;g:中国34个典型城市和省份的建筑年制冷能耗;h:节能比例分布)。

SEBS-EC薄膜的循环利用

SEBS-EC薄膜的溶解再生流程包括薄膜切割、THF溶解、IPA诱导相分离、浇铸成型等步骤(图4a),表明材料可通过简单方法实现多次循环。再生后薄膜的紫外-可见-近红外反射光谱(图4b)显示,其在0.25-2.5 μm波段的平均反射率保持在94%以上,与原始薄膜基本一致,证明再生过程未显著影响光学性能。这一特性不仅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,也为可持续建筑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。此外,性能对比图显示,该薄膜的太阳反射率(0.94)、中红外发射率(0.95)及理论净冷却功率(141.3 W·m−2)均优于已报道的TPU、PVDF-HFP等聚合物基材料,突显其在辐射制冷领域的综合优势(图4c)。

图4.SEBS-EC膜的循环利用(a:SEBS-EC薄膜的循环利用流程;b:再生薄膜的紫外-可见-近红外反射光谱;c:聚合物基辐射制冷薄膜的性能对比)。

总结

该团队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开发了一种可循环利用的SEBS-EC辐射制冷薄膜。利用该材料的分级多孔结构和乙基纤维素的红外吸收特性,实现了优异的太阳反射与红外辐射性能。户外测试表明其具备显著的被动降温能力,在强太阳辐照下可有效降低建筑表面温度。基于多气候区域模拟,该薄膜能显著降低建筑制冷能耗,尤其适用于高寒与高辐照地区。该研究通过材料设计与工艺创新,为开发高效、耐用且环境友好的建筑节能技术提供了新思路,兼具实际应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潜力。

原文链接:

https://doi.org/10.1039/D4MH01926A

下一条:云顶国际8588yd甘文涛/尹冉,发表AFM!

关闭